麻豆APP

小活动走出小确幸,班级融合活动经验分享 ——新学期首次班主任培训会议顺利开展

2025-10-13

班级融合作为班级建设的核心环节,不仅能够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,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,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,在潜移默化中滋养深厚的同窗情谊,助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构建起安全感、归属感与幸福感,从而产生深远而积极的正面影响。为切实推进新学期班级融合工作,10月11日下午,新学期首次班主任培训会议在新校区学术报告厅叠203举行,会议由学生处副主任周峻民主持。

本次会议由叁位优秀班主任带来经验分享,她们在班级融合方面形成了独到见解,并将其应用于实践_x0008__x0008_之中,成效显着。

高一新生刚进入校园,对学校行政部门、教室位置比较陌生,为促进学生对环境的了解,高晓瑜老师发起的“走遍深中”活动,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校园探索。活动巧妙地将物理空间的定位,转化为心灵层面的锚定。学生们在协作寻访中,脚步丈量过校园的每一处角落,初来的陌生与疏离便随_x0008__x0008_之悄然消散,取而代_x0008__x0008_之的是对班级这个新集体的亲密与认同。这个过程,恰如高老师所说:“认同感是起点,归属感是原点”,探索校园,带来的是“我属于这里”的认同,这是融入的起点;而扎根集体,收获的则是“这里有我一份”的归属,它唤起每一位学生内心的主人翁意识,成为凝聚集体情感、激发共同热爱的真正原点。

DY5A7205.JPG 

高晓瑜老师主题分享《班级融合系列活动,心启新航


同样,为帮助新生尽快与班级同学建立联结,李雨珊老师设计了名片墙、“记名挑战”、“音”缘际会等系列破冰活动,她认为,“名字是打开社交大门的钥匙”,能够准确叫出对方的名字,是给予个体的重视与认可。而当名字被记住,便意味着“我”在集体中被看见,这扇社交大门的开启,正是友谊萌芽的开端。通过记于心”系列活动,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相互认识,快速打破了初识的尴尬,增强了班级凝聚力,使生在互动中获得归属感与支持,为后续班级建设奠定了基础。 

DY5A7211.JPG 

李雨珊老师主题分享《班级融合系列活动,记于心


高二学生经历了重新分班,原有的同学关系被打破,进入了一个关系震荡期。如何在新集体重建归属感、形成稳定的情感联结,成为当前班级建设的关键问题。对此,班主任王浥尘老师提出了一点期待:不仅要做半路搭子,更要成为真心同伴。她结合高二学生的阶段特性,设计了一系列从弱关系到强关系的渐进式活动。例如,通过惭叠罢滨测试分析不同同学的性格和兴趣爱好,搭建社交场景,并实施“共进午餐”计划、“夸夸盲盒”随机游戏,让原本陌生的同学在真实互动中逐步建立信任和情感联结。活动不仅重构了班级社交网络,还在日常相处中培育了理解与共情,为形成支持型班集体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图片1.png 

王浥尘老师主题分享《不只路搭子”,更要“同伴”》


叁位老师的分享层层递进,覆盖新生适应、关系建立的不同阶段,既有温度又有深度。用小活动促进大情感,于细微处见育人真章。古人言:“亲其师,信其道;敬其友,通其学。”班级融合不仅是空间的聚合,更是心灵的共鸣。本次会议旨在为班主任们提供可借鉴、可落地的实践路径,期待班主任通过有效的班级融合活动,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集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与光芒,让班主任工作在润物细无声中焕发育人活力。

 

麻豆APP学生处

2025年10月13日


扫一扫分享本页

返回